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企业新闻

做好自己就是我的立身之本——记建厂元老、原外协处处长王锡林

发布日期:2018-07-05 浏览次数:15
1959年4月,上海春意正浓,王锡林却已背上行装和母亲从上海前往柳州,他怎么也没有想到,这一去,便稳稳地扎根在祖国的大西南版图上六十来年。
  “那时柳州什么也没有,路也没有”他回忆起当时说道。作为从上海华钢厂抽调过来的技术工人,来到这里环境无疑是艰苦的,没有厂房,没有设备,还经常食不果腹,住的是芦席棚屋,靠的是敲敲打打做些镰刀斧头维持生计。这些在别人看来苦不堪言的日子,在王锡林的讲述当中,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

王锡林近照

不推 任劳任怨做表率
  初来乍到的王锡林被分配在铆焊车间做划线工,他勤学肯干,热爱钻研,动手能力很强,放样、划线、拼搭,他什么都愿意干,有时为了钻研一个零件、解决一个难题甚至忘了吃饭,也忘了时间。就靠着这股肯学爱学的精神劲儿,他很快成为了车间里的能工巧匠,车间里出现什么技术难题,都喜欢找王锡林来帮忙解决,他总能手到病除,是大家心目中的“岗位小能手”。
  1962年,厂里开始生产军工产品,王锡林也成为了生产军品行列中的一员,刷油漆、做标靶……什么都干,那时生产迫击炮需要做打靶实验,容易“擦枪走火”,王锡林却总是奋勇当先,冲锋在前,主动请缨把打靶实验做了,有他在厂里的一天,生产军品从没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。
  “我对我这一生的总结就是‘不推’,有什么苦活、累活、脏活我都做,不会推给别人。”也正是凭着这股“不推”的劲儿,王锡林凡事都亲力亲为,躬先表率。
  1966年,王锡林时任二机加车间副主任,文化大革命狂潮正是汹涌,面临着军品生产任务无法完成的难题,厂里领导把王锡林叫到办公室商量对策。他临危受命,二话没说就赶忙着跑回到生产车间,带头奋战在生产一线。
  他白天做生产,晚上做实验,昼夜鏖战,不眠不休。“军品生产任务必须完成,那时一天干三天的活,我也没想那么多,一心就是要完成任务!”在王锡林坚定的决心之下,仅一个月的时间生产了迫击炮200余台,如期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。
 
不等 创新体制提效率
  1979年,王锡林时任四机加车间主任,这时,受文革深远影响的柳工生产逐渐恢复,厂里百废待兴,王锡林为了鼓舞起车间工人们的工作干劲,解决生产任务完不成的老大难题,他想出了一个创新工作机制,即实行十小时工作自由制。一线工人填好任务表,立好完成生产任务的“军令状”,在保证生产任务的前提下,可以自由分配工作时间。
  在当时,工作纪律是原则性问题,工人迟到早退都会被记录在案,成为一道“污点”,王锡林破陈出新的改革机制,起初并没有得到厂领导的同意。但他据理力争,最后还是争取到了推行的机会。实行之后,工人们为了有更充裕的自由时间,总会提前把生产任务完成,任务完成了,可自行分配的时间也就更多了,如此良性循环,王锡林所在的生产车间总是能提前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,多次被评为“先进生产车间”称号。

不靠 潜心钻研赢赞誉
  1980年,适逢柳工开始研制第二代装载机系列,王锡林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。在加工装载机动臂油缸时,由于动臂对油缸的精度要求极高,而当时柳工在这项技术上尚不成熟,因此加工的油缸废品率一直维持在20%以上,严重超过了国家2%的废品率标准,这个问题在当时怎么也得不到解决。“那时买不到部件,只能自己加工。”王锡林没有被困难吓退,他把一名叫夏银根的小伙子从二机加车间调了过来,“他原是一名起重工,能吃苦,又聪明,以前跟着老师傅学习生产炮管,很快就能出师了,老师傅一天生产20根炮管,他一天能生产80根。”王锡林对他很有信心,他对夏银根说:“你就放开手脚去干,出了问题,我来承担!”整个车间队伍里,王锡林就像是一艘巨轮的掌舵者,即使大风大浪,也能沉着应对,在茫茫大海里给大家指引方向。正是他的知人善任和指挥若定,在他们共同苦心专研之下,最终不负众望地改进了工艺和技术,生产油缸的废品率直线下降到了1%以下。也正是这油缸,还让王锡林在全球工程机械巨头面前立了一功。
  1985年9月,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访华,第一站便来到了柳工。作为世界一流的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,要来到厂里参观,王锡林心里想着,可不能让美国人瞧不起咱民族企业,寻思良久,他到车间里精心挑选了几根油缸,拿到了卡特彼勒访华人员面前。他们先是仔细端详了好一会儿,再拿出手电筒照了照,这些油缸宛若一个个精雕细琢的工艺品,对于中国企业生产技术的成长和进步,令他们惊叹地竖起了大拇指。这似一枚无形的嘉奖勋章,不仅仅是对王锡林个人工作的肯定,更是一个民族企业自强不息,进步腾飞的光荣与荣耀。
  “我的母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,她总是教导我要做个好人”。王锡林从小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,把做个好人的四字箴言奉若金科玉律。“自己做得好不好,别人都看得到,所以首先一定要做好自己。”王锡林说。正因这样,他不等不靠,不推不拖,在复杂局势下以身作则,带头生产,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生产攻坚战;在开疆辟壤时打破常规,创新机制,收获了领导和工人们一致赞赏;在困难险阻前无畏无惧,勇挑重担,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老大难题;在美国工程机械巨头访华时,不慌不忙,不卑不亢,为民族企业争光添彩立下一功。正是老一辈柳工人一直坚持着以艰苦奋斗的志气、迎难而上的勇气、改天换地的豪气和做好自己的正气,才创造了一路梦想腾飞和激情奋进的六十载柳工。

本周热门资讯排行